来源:中国一卡通网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4-11-11 16:23:56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目前通信行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3G/4G/WIFI的应用大行其道,甚至将承载传统的短信、话音业务。当前运营商赖以生存的短信、话音业务,在移动数据网络大发展的未来将逐步被替代,运营商管道化趋势难以避免。运营商一方面依靠对通信管道的深耕细作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寄希望于开发增值业务谋求发展,随着管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运营商对增值业务能发展壮大,杀出一条血路的期望也就越来越大。而移动支付业务是运营商机遇厚望的主要增值业务之一。
目前通信行业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3G/4G/WIFI的应用大行其道,甚至将承载传统的短信、话音业务。当前运营商赖以生存的短信、话音业务,在移动数据网络大发展的未来将逐步被替代,运营商管道化趋势难以避免。运营商一方面依靠对通信管道的深耕细作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寄希望于开发增值业务谋求发展,随着管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运营商对增值业务能发展壮大,杀出一条血路的期望也就越来越大。而移动支付业务是运营商机遇厚望的主要增值业务之一。
1.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从主导市场到沦为配角
在移动支付行业,我国的电信运营商相比其他支付企业,可以说是起步最早,投资最大的了。我国运营商最早的移动支付业务,可追溯到2000年底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移动梦网向SP/CP开放了通信账户代收费的能力,笔者认为这可以称为移动支付最早的雏形。在互联网和手机端收费模式匮乏的时代,移动梦网推出的代收费功能,打造开放价值链的商务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度曾主导整个数据业务产业链,对SP/CP号令天下,2005年的人民邮电报称“移动梦网无疑是新世纪之初伟大的商业创新模式之一,它拯救中国互联网业功不可没,发展速度屡屡使最大胆的预测都显得保守。”移动梦网在2004~2006年达到发展的顶峰,由于SP/CP疯狂的逐利,强行订制、短信陷阱、退订难等诸多问题也大量暴露出来,2006年中国移动开始SP新政以后,移动梦网业务逐步衰落。
移动梦网衰落之后,电信运营商从未停止过在移动支付业务领域的探索和投入,以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为例说明,中国移动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概况如下:
l) 2003年8月,中国移动与中国银联于联合发起成立联动优势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基于绑定银行卡的充值、保险等业务;
2)中国移动各省分别建立了移动商城,推出使用积分和话费购买杂志、CD、彩票等商品;
3)2007年开始,中国移动开始了长达5年时间曲折的现场支付技术方案探索之旅:2007年先后在重庆、湖南、广东对13.56Mhz双界面卡方案、433Mhz SIM方案、2.4Ghz RFID-SIM卡方案进行了多模式的试点;2008年,经过对多种频率方案进行业务和技术评测,中移国动确定以2.4Ghz RFID-SIM卡全卡方案作为中移动移动支付解决方案;2010年5月,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移动重新考虑其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不再以2.4Ghz方案为主,重新考虑13.56Mhz方案,但仍在对2.4Ghz方案进行优化;2011年1月,中国移动确定将NFC全终端方案作为其移动支付业务的技术实现方案;其后不久又在GSMA推动下,转为采用NFC-SWP方案;2012年12月,中国移动发布NFC手机钱包产品;2013年12月,中移动的NFC手机更名为“和包”。2011年6月,中国移动在湖南成立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运营移动支付业务,包括线上支付账户、线下钱包账户、优惠券等业务;
中国电信的移动支付业务发展概况如下:
l)2008年以前由于缺乏移动业务,主要发展以160、168声讯代收费为主的支付业务,和基于互联星空的宽带账户代收费业务;
2)2009年到2012年,开展以RFID UIM卡为主的现场支付业务,与中国移动不同,中国电信并不执着于明确现场支付的技术形态,而是采取了技术方案百花齐放,发展用户优先的策略,包容了13.56M、2.4G各种方案和产品形态,发展了超过1000万的用户规模;
3)2012年以来,中国电信开始着手NFC手机钱包的开发,并于2013年11月发布NFC手机钱包产品;
4)2011年3月,中国电信成立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专门负责运营移动支付业务,中国电信的支付公司除了推广翼支付账户体系外,还推出了添益宝、企业资金归集等业务;目标是提供“通信与支付融合”、“支付与理财融合”的综合金融信息业务。
尽管电信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业务上付出了庞大的人力财力精力,但效果却不明显,除了初期由于运营商依靠垄断的短信业务接入渠道和通信账户代收费渠道获取了市场主导地位,进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后,业务接入、收费渠道完全开放,移动支付领域的主角换成了支付宝、微信等移动互联网企业。最近几年影响移动支付领域的几大标志性应用:余额宝、条描支付、抢红包、打车支付、声波支付全部由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企业率先推出。根据易观国际《2014年第1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第1季度中国移动支付(不包含短信支付)交易额规模达到16317.5亿元,其中支付宝、财付通、拉卡拉三家公司的交易份额分别是77.83%、9.55%和7.46%,三家公司的交易金额占据了全国95%的交易份额,而通信运营商的占比不足1%。可以说,无论是应用模式还是市场份额,目前电信运营商在移动支付领域目前处于配角的位置。
由于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业务上投入大,收效小,笔者在运营商内部常常听到这样的质疑:运营商做移动支付业务有没有优势?运营商的移动支付业务为什么做不起来?运营商能不能做好移动支付业务?笔者尝试对这几个问题阐述一些自己的观点。
2.运营商做移动支付业务并非全无优势
在智能手机已全面普及,3G、WIFI网络全面覆盖的情况下,对于基于软件和网络就能实现的线上支付类应用,由于没有没有进入门槛,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双方在同一起跑线,比拼的是灵活的运营、极致的用户体验和完善的电子商务生态链的打造,在这些方面运营商固然对互联网公司没有优势,但运营商拥有庞大的通信用户群、完善的通信账户收费体系、初步建立的SP/CP产业链,也并非毫无基础。
而在现场支付,特别是为基于智能卡发卡的传统支付企业(包括银行、交通、能源、社保、校企一卡通等),笔者认为运营商可以以SIM卡和支付卡的联合发卡为纽带,为金融、交通、能源、政府、校企等行业提供量身定做的支付服务方案,这类的业务需要POS环境改造、需要硬件支持、需要传统行业合作落地,投入大,门槛高,可以建立起对互联网支付企业的竞争优势,成为运营商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立足之本。
应该说,充分利用通信行业的庞大的用户、网络、终端、业务等业务资源,运营商完全可以在移动支付业务的某些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这些优势往往会带有明显的运营商特点,中国电信旗下的翼支付公司提出“用五年的时间,将翼支付打造成为具有互联网特征和运营商特点的现代金融企业群”,笔者认为描述了运营商做支付业务的发展之路。
3.“同质竞争,不求合作”极大的制约了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
传统运营商通信业务是行业封闭,三家竞争。由于行业封闭,三家运营商不用担心有外来的竞争者,三方为了尽量扩大市场份额,在本来同质的业务上想方设法拼命建立各自的差异化,甚至运营商绝大部分的增值业务并不是为了赚取利润,而是为了建立起与对手的差异化,或至少不被对手差异化。三家运营商关系的基调是竞争,惨烈的竞争,合作则是不到迫不得已绝对不会考虑的事情。虽然三家运营商都成立了独立于母公司的支付公司,单独运营支付业务,但是在为主业服务的基调下,三家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业务领域延续了竞争为主的经营思路,支付业务为主营通信业务谋求竞争差异化的思维根深蒂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协同机制,规范不统一、业务不互通、用户/商户不共享;当看到有价值的市场机会时,强势运营商甚至希望通过签订排他协议,扼杀其他运营商的发展机会。这极大的制约了运营商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笔者举例说明:
1)规范不统一,丧失现场支付标准话语权:
2008年,中移动综合比较了当时13.56M、433M、2.4G各类现场支付技术方案后,看好2.4G RFSIM全卡方案,随即与国民、泛在、柯斯等技术服务商、卡商签署排他合作协议,意欲独揽2.4G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发展。2009年电信、联通加入现场支付战局,迫于2.4G的排他协议,在2.4G上选择了与中移动完全不能兼容的厦门盛华方案,且并行发展13.56M方案。这直接导致了2.4G产业链分裂,行业标准难产,各家产品之间不能互通和兼容,各运营商布放的2.4G受理环境不能共用,投资门槛巨大。由于运营商之间相互竞争,不能形成合力,当运营商向金融监管部门申请将2.4G加入移动支付行业标准时,被金融监管部门以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链薄弱为由坚决排斥在行业标准之外,即使在工信部内部,2.4G的行业标准至今也未能形成。尽管2.4G RFSIM卡现场支付产品用户体验好,使用方便,三家运营商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资源,3年时间共计发展了超过1000万的用户,但是由于三家运营商的不协作,最终导致了2.4G产业的快速衰落,也导致了移动支付标准制定的主导权牢牢的被金融行业掌控。
推荐文章
NXP Mifare ultralight C高频IC卡
NXP Mifare ultralight高频IC卡
NXP MifareS50高频IC卡
NXP MifareS70高频IC卡
NXP Mifare PLUS X4K高频IC卡
NXP MIFARE plus X2K高频IC卡
NXP Mifare PLUS S4K高频IC卡
NXP MIFARE plus S2K高频IC卡
NXP Mifare desfireD81高频IC卡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