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一卡通网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2-11-28 08:26:55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针对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短波通信盲区问题,分析了盲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解决盲区问题的途径,并阐述了可行性,并给出了在工程应用中通过选用较低频率和高仰角天线来解决短波通信盲区问题的具体方法,从而有效解决了模拟系统短波通信的盲区问题。
在模拟系统的设备跟踪研制过程中,短波通信因其具有机动性强、抗毁能力强和跨地平线超视距通信的能力,受到亲睐。然而,短波通信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即在20 ~ 100 km 范围内,通常存在通信盲区的问题,给网络的连续通信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解决通信盲区的问题,成为保证实现模拟系统短波连续通信的关键。文中结合短波通信的特点和工程应用实际,从两种途径讨论了有效克服通信盲区的方法,并分析了技术实现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一种采用较低频率和高仰角天线的通信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某型模拟系统短波通信的盲区问题。
1 盲区的形成原因
短波通信使用的无线电频率为3 ~ 30 MHz.短波的传播方式主要分为地波传播和天波传播两种形式,如图1 所示。
图1 短波传播方式
1. 1 地波传播
沿大地与空气的分界面传播的电波,叫地面波或表面波,简称地波。其传播途径主要取决于地面的电特性。地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部分能量被大地吸收,很快减弱,波长越短,减弱越快,因而传播距离不远。
1. 2 天波传播
天波是指由天线向高空辐射的电磁波受到天空电离层反射或折射后返回地面的无线电波。天波是短波的主要传播途径。短波信号由天线发出后,经电离层反射回地面,又由地面反射回电离层,可以多次反射,因而传播距离很远,而且不受地面障碍物阻挡。但电离层对一定频率的电波反射只能在一定距离以外才能收到。
1. 3 通信盲区
由于天波不能到达跳距以内的区域,地波则随距离的增加场强会急剧衰减,因此,在跳距以内存在着地面波和天波均不能到达的区域,这个区域成为盲区。
一般来说,地波的传播距离可达20 ~ 30 km,而天波经电离层反射的第一跳落地跳距约为80 ~ 100 km,可见20 ~ 100 km 之间通常是短波通信的盲区。假设发射天线是无方向性的,则盲区就是围绕发射机的某一环形区域,如图2 中灰色区域所示。盲区内的通信大多较困难。
图2 短波传播的盲区
2 改善盲区的途径及其可行性分析
通过分析盲区产生的机理,文中从两种途径讨论了有效克服盲区的方法,并从工程应用方面分析了技术实现的可行性: 一是加大电台发射功率及选择较低频率以延长地波传播距离r1; 二是选用高仰角天线,缩短天波第一跳落地的距离r2.所谓仰角是指天线辐射波瓣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仰角越高,电波第一跳落地的距离越短,盲区越少,当仰角接近90°时,盲区则基本不存在。
2. 1 发射功率对短波通信盲区的影响
为保证接收点处电台的接收功率能达到信号识别所需的功率值,随着地波传播距离r1的不断延长,电台的发射功率逐步加大,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计算要有效克服盲区所需的发射功率,从而分析其可行性,具体如表1 所示。
设接收功率为PR,则:
式中,PT为发射功率; GT为发射天线增益系数; GR为接收天线增益系数; r 为通信距离; W 为地面衰减因子。
W 主要反映电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其表达式为:
其中,ρ 是一个无量纲的参数; ε 是地面的相对介电常数; Σ 为地面电导率。
将式( 2) 代入式( 1) 得:
由式( 3) 可以看出,地波传播时接收功率PR与传播距离r 的4 次方成反比,即在接收功率PR一定的条件下,发射功率PT与传播距离r 的4 次方成正比,随着传播距离r 的增大,发射功率PT会大大增加。
设接收功率PR一定,即电台在各距离的接收功率为10 - 10 W,在实际工作中,地面主要以干土为主,因此取地面的电参数ε = 4,Σ = 10 - 3 S /m,令增益系数GT =GR = 1,取波长λ 为100 m,则随着通信距离r 的不断增大,电台需要的发射功率值如表1 所示。
表1 通信距离与发射功率关系图
由表1 可看出,要保证接收点处电台的接收功率PR能达到信号识别所需的功率值,电台的发射功率PT需要达到较大值。
对于该型模拟系统而言,一方面由于短波设备为舰载或机载,使得电台承受功率不会很高,一般为125 W; 另一方面,加大发射功率,设备成本就会升高,性价比将下降。因此,工程应用中通过加大电台发射功率来克服盲区问题的方法是不可行的。
推荐文章
论坛热帖